1969年金夫人创始人周生俊与妻子候礼书的结婚照
1974年刘文杨向天玲结婚照,照相馆在黑白照片上用棉签涂上油彩色。这也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最常见的婚姻象征。
上世纪80年代:新娘穿洁白婚纱,头戴面纱,手捧塑料花,淡妆造型。新郎穿西服,打领带,拍照时大多以站立的全身照为主。(图为1986年人工着色的婚纱照)
2014年:这是一个婚纱摄影追求创新与个性化的年代。
进入新世纪:数码换代在千禧年陆续进行。因为胶片昂贵的洗片花费、无法预览照片以及每卷36张的限制,注定其将退出历史舞台。(图为2004年的婚纱照,这也是婚纱影楼最后一批胶片照片。)
上世纪90年代:婚纱照进入了普及时代,一照就是一套,还要装订成册。除彩妆,还出现了复杂夸张的造型,普通人也能像明星一样拥有沙龙照般的婚纱照。
婚纱照是每一对夫妇最值得珍藏的照片。近日,由重庆市摄影行业协会主办,金夫人婚纱摄影承办的《三代人的爱情·山城婚纱照时代展》在重庆美术馆(解放碑国泰艺术中心)开展,共展出81张重庆市民的婚纱照,还有一些跨越三代人或同一人物几个年代的珍贵影像。
展览持续到11月4日,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点到下午5点。重庆市摄影行业协会秘书长简国柱表示,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庆普通人家的婚纱照,从侧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重庆新人时尚消费观的变化。
“我至今还保存了父母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结婚照。每当思念他们时,总是忍不住翻开相册,父母的容貎依然那么年轻,那么美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70岁的李耀国说,这次展出的照片中,有一张是他和妻子结婚20年后补拍的照片,1989年花98元拍了一套,“如果没有补拍婚纱照,老了我很可能会记不起她穿婚纱的模样。”
“一家人最珍贵的回忆,是从1992年开始定格的。”29岁的肖珊如说,她的家人先后7次走进相馆,全是最美好的回忆。
肖女士说,1993年,父母为爷爷奶奶定了一套婚纱照,“当时爷爷65岁了,他和奶奶从来没有拍过一张婚纱照。有天爷爷走在街上,看到了能拍婚纱照的影楼,就立即决定和奶奶拍婚纱。”
24岁的潘瑀涵及其父母的婚纱照,作为本次展览的一组照片,让不少市民感受到相机记录了一家人最美好的时刻。
“我们是涪陵的,1990年父母结婚时,爸爸给妈妈承诺,一定要让她有惊喜,结果爸爸连夜带着妈妈坐船来重庆拍婚纱。”潘瑀涵说:“他们在重庆拍了一天的婚纱后,又坐船回到涪陵,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但是爸爸和妈妈的爱情,即使放在当下,也让我羡慕不已。”
潘小姐说,“通过照片感受父母的爱情,也教我去如何珍惜婚姻。”
“30年前的中国,照一张黑白结婚照要几元钱,讲究些的也就再多花0.42元(三英寸照片)做人工着色;20年前照一套结婚照40多元,包括四张照片(男单、女单、双人半身全身各一张),还是黑白为主,人工着色,彩色照片辅助;而10年前一套结婚照平均已达3000多元,照片成册,尺寸大到几十英寸,还是欧式豪华油画相框;时至当下,婚纱摄影成新人们的至爱。”昨日,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会长、金夫人集团总裁周生俊在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把婚纱摄影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郝瑶 冉文 摄影报道
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结婚绝对不许穿白衣。
上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在教堂举行婚礼。
2014年:這是一個婚紗攝影追求創新與個性化的年代。
進入新世紀:數碼換代在千禧年陸續進行。因為膠片昂貴的洗片花費、無法預覽照片以及每卷36張的限制,注定其將退出歷史舞台。(圖為2004年的婚紗照,這也是婚紗影樓最后一批膠片照片。)
上世紀90年代:婚紗照進入了普及時代,一照就是一套,還要裝訂成冊。除彩妝,還出現了復雜夸張的造型,普通人也能像明星一樣擁有沙龍照般的婚紗照。
(圖為1941年一對新人在多位伴娘和花童的陪伴下拍攝結婚照)
“30年前的中國,照一張黑白結婚照要幾元錢,講究些的也就再多花0.42元(三英寸照片)做人工著色﹔20年前照一套結婚照40多元,包括四張照片(男單、女單、雙人半身全身各一張),還是黑白為主,人工著色,彩色照片輔助﹔而10年前一套結婚照平均已達3000多元,照片成冊,尺寸大到幾十英寸,還是歐式豪華油畫相框﹔時至當下,婚紗攝影成新人們的至愛。”昨日,中國人像攝影學會副會長、金夫人集團總裁周生俊在接受重慶晚報記者採訪時,把婚紗攝影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五四運動前:中國人結婚崇尚紅色,結婚絕對不許穿白衣。
上世紀20年代:西方文化傳入,婚紗首次在我國亮相,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在教堂舉行婚禮。
上世紀30年代:西式服裝大行其道,新娘穿白色婚紗,手捧鮮花,頭戴白色長紗,長達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禮服,白硬領襯衫,戴黑領結,手拿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還有男女兩位儐相,也穿大禮服和白紗,舉行婚禮后在教堂內與雙方家長、証婚人等拍合影照。
上世紀40年代:白色婚紗禮服成風氣,婚紗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轉移到照相館,程序上也由舉行婚禮后拍照改為婚紗膠片拍攝,人數由集體演變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進而發展到隻有新郎、新娘的二人照,從此婚紗照名副其實。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普通家庭的婚紗照就是一張類似於現在結婚登記照的兩寸大頭照片,黑白的,新人大多身著中山裝、列寧服,扎清秀麻花辮 |